Travel Beach

不得诱导用户下载APP,国家网信办发话了


在 2021-09-30 22:19 发布

大家有没有感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上网体验比十年前烂了不少?

很多网友称,3G的年代都没有现在那么多套路。诱导点击、诱导下载、甚至是诱导消费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商业体系了。

不少网站都会出现一些通过APP打开的花样,而这种样式中使用浏览器打开的按钮往往已经被人为改成灰色。

总之,越来越多的网页上充斥着各种诱惑点击的样式,表面一套,点击进去又是一套,套路多得让人防不胜防。

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互联互通、取消屏蔽外链行动,这一点是利大于弊的。互联网是为了更加方便广大用户使用的,但我们在看一些消息的时候,常常会被引导去下载APP。这样的用户体验,令人很不舒适。小编对这些千方百计诱导用户下载APP的行为进行分析,期待能有所改善。

互联网公司(尤其是那些二三线的垂类互联网平台)知不知道,一个人手机上安装的APP数量是有限的,每月打开的数量更有限?小编刚才数了一下,我的手机上安装了大约100个APP(不含手机系统自带功能),其中每天最多只打开8-10个,每月可能也就使用20多个。

现在,小编对安装新的APP已经非常谨慎了,除非确有必要,或者确有关系很好的朋友推荐,否则一般不安装。哪怕是最爱玩的一些手机游戏,如果一段时间不玩,往往都会卸载掉。

在信息搜索和浏览方面,小编更喜欢浏览器。苹果手机自带的Safari浏览器很好,小编相信安卓平台的Chrome, Firefox乃至一些手机厂商自主开发的浏览器也很好。

然而,当我们在微信(或者其他任何场合,但是微信最多)里打开朋友发来的链接时,哪怕是一篇仅仅五百字的新闻,也会千方百计地诱导下载APP。

在开头的几十个字以后,会出现“打开APP观看全文”的提示;有时候你可以坚持不下载APP,有时候不能——某些门户网站甚至推出了“APP专享”新闻,不下载APP就不给看全文!

互联网公司诱导你下载APP的理由很多:这样能获取更多客户信息,更方便对你进行推送等等。最重要的是,资本市场最认可APP用户。

去看看主流互联网平台的财报就知道了——它们往往会同时公布“全渠道DAU”(包括APP、手机浏览器、PC端等)以及“APP DAU”,资本只会给后者高估值。绝大部分投资人认为,只有下载了APP、在APP里打开,用户才算自己的。

无论投资人的上述观点有没有道理,对于用户而言,不停地在微信里收到分享链接,又被迫跳转到第三方APP打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首先,你必须安装第三方APP,占用一块手机内存,开放一大堆权限,忍受无孔不入的推送。苹果手机对这方面的限制比较多,安卓完全就是放羊,所有APP都争先恐后、如饥似渴地读取着你的各种隐私。

其次,你必须忍受几秒钟的APP开屏页面,往往是一个又大又愚蠢的广告。以前,这种开屏广告往往是无法略过的,自带的“退出”按钮只是个摆设;现在,感谢工信部的互联网广告整治工作,我们至少有退出的自由了。

再次,第三方APP的开发水平往往不太精良,还比不上在微信内置浏览器里打开的效果。APP往往会要求你注册、登录,然后提供更多的信息,观看更多的广告,仅仅是为了阅读一篇几百字的文章……

其实,国家网信办早就注意到这些问题了。

9月1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主体责任的意见》,《意见》特别提出,网站平台不得非正常屏蔽或推送利益相关方信息,不得利用任何形式诱导点击、诱导下载、诱导消费。此外,网站还要严格控制弹窗推送频次。

俗话说得好,“牛不喝水强按头”,依托诱导式手段让用户下载安装APP,无异于饮鸩止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进行娱乐和消费,但是某些平台用自己的权力,忽视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诱导点击下载。

实际上,不管是禁止网站平台诱导点击下载消费,还是解除外链屏蔽,这些都是国家深入推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有利的举措。

现在,强行规定禁止这样的行为,既能够保护消费者的权利,其次还能够维持很好的市场秩序,促进良性竞争。

相信在这一系列规定颁布后,我们的互联网环境能再次得到有效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