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 Beach

侮辱性评价竟被“推优”? 点评APP别为“网络医暴”提供场地


在 2022-01-19 13:33 发布

在这个“点评”盛行的时代,很多人都已习惯了在就餐或娱乐前打开点评平台看一下“口碑”和评价,上面有用户对商家服务、口味、环境等多项打分与评价,综合得分成为衡量商家优劣的标杆。很多用户不知道的是,如今医院也成为了其中一员,在点评平台上,不论是三甲医院还是一些专科医院,都榜上有名,但其中一些相对知名的医院评价星级较低,有些医院的评论区内,医生也频频“中招”。




作为医疗服务机构,医院本身是否可成为评价对象?答案是肯定的。既然有服务,就一样可以接受众人的点评,而且一样可以根据点评来优化改善自身的服务。但这一朴素的想法,在现实中却不一定能实现。一方面,医院有自身的难处。比如,有些人对医院打差评,往往只是因为就医人数多、患者等候时间长、停车场等待时间长等非医疗因素。这些不好的就医体验固然让人烦,但这也并非医院所愿且能控制的。事实上,也不是所有医院都有能力、有条件改善就医环境,配足相关硬件设施。


另一方面,在优质医疗资源发展不充分,分布不平衡的背景下,部分医院对于患者来说,依然是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难不成,患者真的会因为就近的三甲医院没有五星好评,就放弃就医吗?而这些医院会因为一两个“差评”就羞愧闭门谢客吗?差评、评分低虽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外界对医院的评价,但所造成的影响力,其实并没有想象的大,而危害也不在此。




事实上,每一个医疗机构都给患者提供了评价渠道,从原来的“意见箱”,到留言簿,再到现在网络平台,患者可以将自己的意见或建议留给医疗机构,以便他们改进和完善。既然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了反馈渠道,为何还有患者偏爱在点评APP上留言、评价呢?主要的一点是,点评APP这个渠道更大众化,点评内容也不受医疗机构的管控。


当然,如果患者能客观、公正、中肯地评价医疗机构的服务,什么渠道什么平台都不算重要。可是,有些患者在点评APP上的评价并不客观,他们点评的动机不是促进医疗机构改进,而是想影响医疗机构的口碑,“搞坏”医疗机构的名声。这,就偏离了“点评”的轨道。一旦医疗机构或医生维权,点评者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更有甚者,有些人的“点评”超出法规许可范畴,涉嫌违法、侵权。比如,有的患者在APP上评价医生时主观臆断,指名道姓地批评、指责,乃至侮辱式地谩骂,有些人还偷拍医生的照片或问诊时的视频,加上负面的评价,涉嫌侵犯了医生的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走到了违法犯罪的边缘。


应警惕网络点评平台成为对医生网络暴力的新渠道。消费者有进行评价的法定权利,但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而且要实事求是,保持善意。要避免点评成为某些人泄愤的网暴工具,平台责无旁贷。对于在医疗这一相对特殊领域,评价体系应该有所差异,既要给医院与患者提供正常的沟通渠道,也要有科学权威的第三方机构加以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