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赚钱App”乱象 莫让不良APP野蛮生长
在 2022-01-17 11:55 发布
App以“赚钱”为名吸引观众参与下载真的“套路”十足,除了参与过程中的广告外,还需要“做任务”,不断升级的门槛,“玩游戏”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许多商家已经开始动脑筋,如何增强用户的粘性和依赖性,培养消费者稳定的消费习惯。App“促销”吸引下载,确实可以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但是App以赚钱为饵,声称可以领取现金,却无法履行合约,恶意欺骗用户,浪费用户时间精力,这样的行为,实际上已涉嫌违法。
面对此类情况,无论是专家还是相关机构都会对消费者进行风险提示,引导他们在作出选择前保持理性,坚持审慎的态度,守好“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防范原则。从供需关系来说,没有参与受众和支持度为基础,则商家的宣传就如同“无源之水”,能极大避免和减少虚假宣传现象的发生。不过,出于对消费权益的保护,以及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对于赚钱App虚假宣传和恶意营销的行为,显然不能仅停留在“消费风险提示”的层次,还应对其违法性进行认定并依法干预。
这种名义与实际不符的宣传已属于虚假宣传,以利为诱饵的策略也属于恶意营销,不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还涉嫌违法。虚假宣传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作出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和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广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并可根据情节处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虽然并不缺乏法律依据,实际执行却面临着诸多客观因素,给了免费玩App赚大钱的套路生存空间。一方面,App给下载和使用者的让利并非一点都没有,只是设置了一系列门槛,增加了消费者参与的成本,形成了事实上的虚假宣传;另一方面,以利为诱饵的营销策略,因附带了太多的前置条件,这种营销方式带有恶意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迷惑性,为逃避监管创造了便利条件,能轻易躲过处罚。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这一乱象不仅未被杜绝,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势。
移动互联网时代,产业生态系统主体多,链条复杂,成为导致APP乱象问题的根源,要精准打击遏制其野蛮生长,关键还是要抓住“牛鼻子”,即斩断背后的利益链。首先,在政策层面上加强监管,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企业或个人的违法违规成本;其次各部门加强合作,网信、工信、公安等职能部门要针对APP应用技术涉及多个部门的实际,完善技术规范、日常监管机制,重拳打击APP非法利益链;最后是用户层面,要树立防范意识,避免被“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