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算法竟然成算计消费者的秘密武器? 看新规如何为网信服务保驾护航
在 2022-01-13 15:01 发布
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印发《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作出一系列规定。比如,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活动;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应当保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合法权益,建立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相关算法。
感同身受的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算法做不到的。”当你打开手机视频App,推送的都是你“爱看”的短视频,新闻客户端上,都是你“爱读”的消息,购物App上,都是你“想买”的东西……算法通过为用户量身打造、主动推荐信息服务,让个人接收想要获取的信息更加便利和省时,也让商家更精准地推送信息给目标客户,一定程度上达到个人与商家“共赢”局面,这确确实实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注入了新动能。比如笔者只是在微信朋友圈里浏览了一个上衣广告,当你再次打开某购物平台,你就会发现,在你的推荐栏里出现好多上衣信息。
一般来讲,算法是一种技术手段,即互联网平台借助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使用习惯等大数据,实现用户需求和服务的快速精确匹配,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丰富、更易获取的产品和服务,让社会运行更加高效。同时也要看到,市场上还存在一些因算法不当应用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比如过度采集用户信息侵犯个人隐私、大数据杀熟、不当操纵流量分配干预平台商家经营等。这些做法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也扰乱了市场秩序,不利于平台和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以大数据为基础、以算法模型创新为内核、以计算能力为支撑的智能浪潮中,规范算法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防止算法沦为“算计”,成为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的话题。特别是,由于信息占有、技术应用等差异,平台相较消费者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因此,算法规制不能仅靠平台自觉,需要建立从国家法律到行业规范再到社会参与的全方位监督体系,让算法应用有章可循,让消费者权益保护有法可依。
在大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然而有些精明的商家或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杀熟”,并通过“投其所好”的方式,快速获取商业价值。也正因如此,推荐算法成了主流的内容分发方式,也是各大平台的“技术标配”。尤其是在强势的算法面前,当商家把算法当成算计时,用户必然会产生一种无法拒绝、无权选择的无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