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 Beach

APP成侵犯隐私“惯犯”个人信息该如何保护?


在 2022-01-19 14:46 发布

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很多智能手机成了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必需品,但与此同时,一些智能手机在非法APP的操纵下很可能沦为泄密“黑洞”,尤其是那些可能随意开启摄像头、录音权限的APP,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心惊胆战。因此,相关部门理当强化监管措施,注重对APP的审核监管力度,以免流氓APP借助手机摄像头侵犯用户隐私。 


2020年,工信部对52万款APP进行了技术检测工作,七次通报多款侵害用户权益的APP,并责令1571款违法APP进行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及拒不整改的直接下架,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详的热门APP。



在如此严格的制度下,手机APP侵害用户隐私权益的现象为什么依旧屡禁不止呢?


一个原因在于,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隐私保护一直未被重视。作为被侵犯对象,个人往往隐私意识不足,法治观念不强,对已发现的问题见怪不怪,漠不关心。很多手机app在安装时都会提示用户需要授权各种权限,许多用户为了方便,往往不看条款,直接点击同意,这就给了手机app可趁之机。甚至还有一些知名企业家公开宣称,“多数情况下,中国人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他们没那么敏感”。


另一个原因在于,在手机APP隐私管理方面,法律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商家违法成本较小,媒体曝光手机app侵犯个人隐私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每次曝光都鲜有结果。相较于侵犯个人隐私所获得的利益,法律惩处的代价几乎可以不计,导致商家变本加厉。




对此作为用户,要不断提升个人隐私意识,对手机app提出的权限申请,发现索要不合理权限时要坚决拒绝。作为监管部门,要设立违法红线,畅通投诉渠道,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让商家企业不敢挑战法律权威。作为商家企业,要树立法律红线意识,学会尊重隐私,及早改正粗放式、一键式、隐藏式权限同意条款,才是商家发展正道。


在信息时代,守护公民隐私的重要意义不亚于守护公民的财产安全。监管部门和执法机关理当积极作为,科学应对,妥善处置。如推行强制标准和事先审查制度,不符合保护隐私标准不得面市。强化监测力度,及时下架、屏蔽违规APP,追究开发者和应用商店的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