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芯机:手机APP在偷听让我们看看专家是怎么说的
在 2021-12-13 05:51 发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种神奇的现象,就是平时我们在和别人聊天,或者在社交软件上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如果提到某样东西,等我们再打开购物软件的时候,系统就会给我们推荐这些东西。聊什么就推荐什么,这种情况发生的次数多了,是不是都会怀疑APP是不是在监听我们?
已经有很多技术团队证实了App偷听的可能性。比如借助语音转换功能,可以将听到的内容迅速转换成文字,大大压缩了数据量;即便某款App没开麦克风权限,App之间相互共享数据,也能侧面实现偷听功能;即便说方言也逃不掉,目前人工智能水平也足以识别几十种方言……
技术专家表示,聊什么就推什么的现象归结为移动应用普及之下,客观存在的数据刻画出的个人画像所致。它是一个常年累积的结果,App能对用户做360度的精准画像,主要通过用户的购买记录、浏览记录、搜索记录,甚至是下载过的应用程序清单、使用频率等众多信息点进行大数据分析。
据央视新闻报道,App治理工作组技术专家通过自行开发的一款模拟App偷听程序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当测试程序置于前端运行时,偷听是可以实现的。当程序退至后台,或者在手机处于锁屏的情况下,录音仍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都会自行终止。也就是说,App偷听用户对话,在技术上确实可以实现。虽然在技术上可以实现,但技术专家也表示,开启麦克风会使手机容易变热,上传语音内容数据会使手机变卡,还需要更多服务器来存储数据。若偷听到的并不是用户本人信息,或没录到用户对话,那意义也不大。况且各大主流App动辄上亿的安装量,要冒着法律风险把大量录音进行语意分析,实际上是得不偿失。所以这种方式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而且存在高昂的法律风险,所以在实际生活当中,是很难被应用的,也尚未发现有App这样做。
所以精准推荐的背后并不是手机APP在监听语音,而是主要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所驱动的精准推荐广告的能力导致。
从人性来说,没有人愿意自己的生活被透视,也没人愿意自己的个人信息是失控的。个人信息被轻而易举地获取,也意味着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没人知道信息会在技术语境下经历怎样的加工运用,会以怎样的形式反作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试想,如果App可以偷听人们的谈话,技术无孔不入,个人不再有个人的边界与空间,社会生活会被形塑成什么样?毕竟,人不同于物品,不能生活在一个时刻被扫描的环境里。对自我生活的掌控,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是人的本能需求,也是所有技术革新应恪守的界限。